时间: 2024-02-08 00:57:52 | 作者: 乐鱼体育直播下载
11月17日,嵩县融媒记者从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获悉,依照国家、省市疫情防控有关政策及规定,结合我县疫情防控积累经验和工作实际,即日起,我县逐步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
乡镇对辖区内人员进行常态化摸排,建立在外人员(含务工、就业、就学等)信息档案并动态更新。
村(社区)建立微信群,加强与在外人员的沟通联系,宣传防控政策、法律责任。村(社区)要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划小管理单元,联系到户、责任到人;建立常态化来(返)嵩人员主动排查机制,加大对网格的巡查、检查频次,核准来(返)嵩人员信息,督导落实相应管理措施。建立返乡报备信息化大屏,返乡报备、电子卡口、核算检验测试、风险人群、居家隔离等数据实现可视化统计,提高调度效率。
有县域外旅居史的来(返)嵩人员,要提前通过“支付宝—健康码—来豫报备”向目的地村(社区)、宾馆酒店或单位做报备,抵嵩后24小时内进行一次核酸检验测试。村(社区)、宾馆酒店等对排查出的未报备人员,要指导其即刻补录报备。
处于输入风险较高的时期,经研判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长途汽车站和高速下站口、环县国省干线公路入嵩方向设置疫情防控服务点,配备核算检验测试快检设备,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查验来(返)嵩人员“两码一证”(行程码、场所码、48 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下同);对有省外旅居史来(返)嵩人员、省内高风险区域来(返)嵩人员、货车司乘人员等实行高效“落地检”,即采即走即追。
有高风险区旅居史的来(返)嵩人员应主动告知高风险区旅居史,配合落实“点对点”转运、居家隔离等管理措施和赋码管理。对货物运输车辆实行“点对点”闭环管理。
将在第一入境地完成“5天集中隔离”的境外来(返)嵩人员管理措施调整为“3天居家隔离”,在居家隔离的第1、2天各开展1次抗原自测,第3天开展1次核算检验测试。
调整密接判定和管理措施。发现阳性人员,立即启动流调管控,判定核心密接、一般密接,不再判定次密接。对核心密接(阳性人员同房间居住、学习、办公人员,同桌就餐人员、共同乘坐交通工具人员)实行“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管理措施,在集中隔离的第 1、2、3、5 天各开展 1 次核算检验测试;在居家隔离的第3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对一般密接(除核心密接之外的其他密接)实行“8天居家隔离”,第1、2、3天各开展1次抗原自测,第5、8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将5日内有高风险区旅居史的来(返)嵩人员管理措施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在居家隔离第1、3、5天各开展1次抗原自测,第7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
将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人员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居家健康监测的第1、3天各开展1次抗原自测,第5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
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实行赋码管理;居家隔离人员一定戴口罩,独立居住(有单独卫生间的单间),避免与家人接触,拒绝一切探访,同住人员均不得外出;居家健康监测期间非必要不外出。
对目前仍在执行原管理措施的人员,按调整后管理措施重新研判,符合调整后管理条件的,开展1次核算检验测试,结果阴性后立即解除原管理措施。
对通过数据推送获取的风险人员信息,要快查快管,密接第一时间、高风险区和重点区域来(返)嵩人员6小时内、其他风险人群12小时内排查管控到位。
对排查出的风险人员,按照赋码规定落实赋码管理,做到应赋尽赋;对排除风险的人员,由所在地村(社区)负责解码,做到快赋快解;对相应管理措施落实完毕的人员,到期后自动解码。健康码异常人员立即就地自我隔离,主动对所在地村(社区)、单位报告,配合落实相应管理措施。
即日起,除进入各级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医疗机构、餐饮及需摘卸口罩的公共服务场所需出示48小时核算检验测试阴性证明外,进入其他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48小时核算检验测试阴性证明,但要落实扫场所码、测体温、规范佩戴口罩等常态化防控措施;入住宾馆酒店要出示“两码一证”,有县域外旅居史人员同时出示社区报备记录。
小型餐饮机构以外卖为主经营,实行单人单桌;大型餐饮机构包间开放,公共就餐空间上座率不允许超出 50%,举办宴席单次规模不允许超出50人,不得在同一开放场所承接多家宴席;对就餐人员严格查验48小时核算检验测试阴性证明。农村宴席继续坚持不超过50人,报村委会由村医组织对参与人员要进行抗原检测,费用自理,村红白理事会监督落实到位。场所经营者、宴席举办者违反疫情防控规定的,从严追责问责,并承担防疫相关联的费用,将其行为纳入征信记录。
影剧院、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室内公共场所可限流开放,日接待量和瞬时接待量不允许超出日最大承载量和瞬时最大承载量的50%;景区景点日接待量和瞬时接待量不允许超出日最大承载量和瞬时最大承载量的70%。
公共浴室、游泳馆、体育馆、健身场所要落实查验“两码一证”,对从业人员进行防控措施培训后,限流量开放。
KTV、迪吧、网吧、棋牌室、麻将馆和密闭空间内的游艺娱乐场所、剧本娱乐经营场所(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演出场所、儿童游乐场等暂不开放,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药店在严格落实实名登记、信息闭环等管理要求前提下,可恢复销售“四类药品”(退热药、止咳药、抗生素、抗病毒药品)。同时,将有关人员信息推送至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和有关乡镇政府,实现信息共享。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正常接诊,不得收治发热患者。乡镇卫生院对发热患者实行抗原检测,同时采集核酸样本送检;抗原检测阴性者,严格防护、对症治疗;抗原检测阳性的,就地隔离管控。
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完善校地协同机制,“一校一策”制定防控方案、应急预案,优先安排校园转运隔离、核算检验测试、流调溯源、环境消毒、生活物资保障等工作,提升学校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支持学校以快制快处置疫情。封控区外各学校要及时恢复线下教学。
提升学校、医院、卫生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门卫、信息登记等人员个人防护条件,规范戴口罩、穿防护服等措施。
企业、工地、工业园区等人员聚集场所,要“一企一策”“一园一策”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划小管理单元,改造常设隔离场所,完善全员责任体系,加强员工健康监测,强化外来人员登记,做好防控物资储备,严格闭环管理,确保疫情防控和公司制作双线嵌合。严禁擅自要求事关产业链全局和涉及民生的重点企业停工停产,落实好“白名单”制度。
严格控制区域核算检验测试,跨乡镇的区域核算检验测试报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综合研判批准后方可实施。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水电气暖保障、公安、环卫等维持社会正常运作的人员,至少2天1检;生产车间人员、建筑施工工地人员、交通运输服务人员、快递外卖人员、酒店服务人员、装修装卸服务人员、商场超市和农(集)贸市场工作人员、九小场所从业人员、冷链食品储存加工人员2天1检;学校和托幼机构、培训机构教职员工特别是后勤服务保障人员1天1检,寄宿制在校学生1周1检,非寄宿制学生适当加密频次。其他31类重点人员依规定频次开展核算检验测试。对不按规定核酸检验测试人员,进行赋码管理。
对疫情传播风险做综合评估,以单元、楼栋为单位精准划定高风险区,封控区要及时消杀到位,并报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备案。临时封控范围大于1个小区(行政村)、封控时限超过1天的,报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备案。若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形成社区传播等情况需扩大高风险区范围的,应即报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研判确定;擅自扩大封控范围造成不好影响的,严肃追责。
对小区、楼栋、单元、户实行临时管控的,应通过告知书或采取别的形式告知封控原因、范围、时限、具体实际的要求、管理与服务责任人等,不得采取封门落锁等影响应急出入的极端措施。实施封控的同时需制定生活保障、医疗保障方案和独居老年人、孕产妇、透析患者、重度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安全保障方案,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就医需求。
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阳性感染者转出高风险区后,经专家实时评估风险排除的,可随时解除管控。涉疫公共场所经终末消毒消除风险后应快速解封,恢复其正常运营,原则上公共场所封控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对不在高风险区的外地人员,评估风险后可允许其离开,避免发生滞留,返程途中做好防护。发生较多人员滞留时,要制定专项疏解方案,出发地与目的地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有很大效果预防疫情外溢。要增强大局意识,不得拒绝接收返回的滞留人员,并根据相关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防控措施。
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市建定点救治医院负责收治重型患者、不适合长途转运的危重型患者和具有高危因素的普通型、轻型患者;市建方舱医院负责收治全市普通型患者和城市区轻型患者、无症状感染的人;县建集中医学观察点负责收治本县轻型患者、无症状感染的人。要强化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要加强核酸采样能力、转运能力、检验测试能力建设。要按照60间/万人的标准储备集中隔离场所,加快集中隔离场所建设;寄宿制中小学、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厂、建筑施工工地及其他封闭管理的重点机构,要按照不低于宿舍总量5%-10%的比例,改造储备具有独立卫生间的房间,若发生疫情后,对密接等风险人员实行就地集中隔离。
坚持“行业动员、政府找人、卫健接种”原则,大力推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要全力以赴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全面摸排60岁以上老人接种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精准宣传、讲透道理,消除老年人疑虑;要优化接种服务,推行上门接种,提高老年人群新冠病毒疫苗免疫接种覆盖率,有效增强老年人免疫力,降低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最大限度保护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本领域优化调整工作的指导,完善配套政策,督促各项措施落实。要精准把握政策要义,细化具体工作要求,深入开展面向各级防控工作人员的培训,逐条解读优化调整的各项措施,全方面提升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