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注册证取得过程详解值得收藏
业内人士都知道,国内医疗器械领域最重要的参考法律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不管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注册、临床、经营、生产等等都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其中有几个关键点就是产品检验测试、临床试验以及体系考核以及最后的注册申报审批这几个步骤。
首先器械的注册有不同的类别,我们的祖国分为三类:一类、二类、三类。一类产品只需要在药监局备案而不需要经过审批。二类和三类的产品需要经过注册审批过程。现在主要介绍二类和三类产品的注册流程。
在产品基本定型以后进行产品技术方面的要求编写,编写后内部再进行自测。内部自测达到技术方面的要求规定以后(有的企业不具备自测能力,可以初步判断技术指标符合性,自行评估是不是达到送检标准),送到第三方的检验测试的机构进行注册检测。检验测试的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就是后续启动临床试验和注册申报必须的报告,大多情况下市场招投标过程也会用到。
注册检测后进行临床试验。与研究者共同确定临床试验方案后送到医院做伦理审批。临床试验完成后将前期的注册检测报告、临床试验报告以及临床前的研究资料一起递交到药监局进行申报
药监局受理处收到注册文件以后会进行初步的审查,随后送到技术审核员手上进行技术审评工作。在此期间,需要在企业所在省药监局申请注册体系现场考核,考核结束以后拿到考核报告的同时会收到药监局第一轮的发补意见。这样的一个过程大概需要2~5个月的时间。具体视产品类别难度和是否开展专家会。
根据药监局提出的对产品安全有效性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整改,这需要在一年时间内回复递交到药监局,然后药监局用2~3个月时间对整改的内容做审核。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目前国家药监局规定只能进行一次审核,所以审核结果要么通过要么就不通过。若通过技术审核就继续下一轮行政审核,再需要2~3个月时间能拿到注册证。
相信现在大家对注册的流程已经有初步的了解。接下来给大家拓展介绍几个详细过程包括:检测、临床试验以及体系考核。
检测包括检验测试的项目、检测的新方法以及接收指标,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标准要求。比如说电气安全、电磁兼容、生物相容性、产品性能、包装、灭菌、货架寿命、运输要求等等。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及环氧乙烷灭菌11135过程确认和常规控制:无菌医疗器械的包装是维持医疗器械无菌有效性的重要屏障,医疗器械在使用前要经历包装、灭菌、存储、运输等一系列过程,现如今医疗器械已确定进入了全球化配送时代,医疗器械的包装作为产品无菌屏障系统,将面临更为苛刻的挑战;安全、可靠、使用起来更便捷的医疗器械包装将更有效的提升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目前环氧乙烷灭菌仍是医疗器械产品的主流灭菌方式,但是医疗器械灭菌的过程复杂,规范的灭菌工艺,合理的灭菌参数设置、严谨的灭菌验证过程和常规的监测控制是保障产品灭菌质量的必要手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198技术委员会于2014年7月15日发布的ISO 11135:2014,但是国内现有的GB 18279-1/2:2015、GB/T16886-7:2015 、YY/T1302-1/2:2015医疗器械的灭菌确认、控制过程的建立与文件准备绝大多数是依照ISO 11135-1:2007、ISO11135-2:2008建立的,而ISO 11135:2014相比ISO 11135-1:2007,ISO 11135-2:2008有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尽快了解相应的变化,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确保符合最新标准的要求是各个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的灭菌企业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亟需开展的工作。ISO 11135:2014标准是对ISO11135-1:2007和ISO11135-2:2008的整合与更进一步的完善,不仅增加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删除了旧标准中的一些不合实际的内容,从而使得新标准更能保证环氧乙烷灭菌的有效性,同时也更具可操作性。新标准的发布必然对环氧乙烷灭菌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现有的环氧乙烷灭菌过程提出更大的挑战。企业对ISO11134-2014标准下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确认和常规控制要加深认识,主要在环氧乙烷灭菌原理、核心工艺要素、灭菌工艺流程、车间人流/物流计划、安全需要注意的几点等、安装鉴定(IQ)、运行鉴定(OQ)、性能鉴别判定(PQ)等几个维度。因此企业有必要学习理解新的标准,并根据公司的现有情况采取对应的措施,确保符合新标准的要求。
注册检测,检验测试方案(即产品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制定完成以后,需要在取得资质认证的检验测试的机构进行送检。检验测试的机构对技术方面的要求进行预评价,即产品检验测试项目、方法初步判断是否充分。
产品的技术要求非常重要。不管是注册审批,还是后续招投标、上市后药监局的抽检都是法律文件。产品的技术要求定的太高或太低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为什么这么说呢?技术指标过高生产成本增加、后续变更困难、上市后抽样有可能无法保持稳定性而不合格。指标定的太低或不足,注册阶段审核员会要求补充,重做或增加检验测试的项目从而影响注册周期,特别是长期的检测项目一定要把握好。
在检测机构完成对产品的注册检测后,企业就可以用检测报告递交开展临床试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法规规定检测报告必须在一年内启动临床试验!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特别是高风险器械往往占据整个开发成本的60%-80%,临床实验要经过严格的病人招募、长期的随访、数据管理及统计报告等,往往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临床试验。所以临床试验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产品是否能够得到审批、间接的所有投入是否能够取得回报。
哪些产品需要做临床试验呢?一类产品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不在免试验目录范围内的二类三类产品通常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若新产品与已上市的产品在安全有效性方面没有差异,即已上市产品的临床试验结果能代表申报产品的结果,那么也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但这往往需要取得同类器械企业的授权生产、使用临床数据方可。
临床试验资料包括医生签署的合同,伦理批件,知情同意书,临床试验方案和临床试验报告,这些资料需要递交给药监局进行审核。
在递交药监局进行审核时,就可以申请体系考核。体系考核一般会有三种结果:一是直接通过检查;二是整改后通过检查;三是体系考核发现严重安全隐患不通过检查。
大多数情况是整改后复查,这需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注册过程的体系考核需要在六个月内完成整改。
经过检测、试验以及体系考核后递交注册,然后经过一轮的整改答复,就可以拿到注册证了。注册证是产品能够上市销售的必备工具。
讲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对注册的流程和周期有个基本的概念。所谓注册证就是经过相应的药监部门或者授权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允许产品进入相应的国家的一个证书。
不同国家的审批侧重点也不一样。对于中国药监局优先考虑的是法规风险,其次才是临床风险。什么叫法规风险,类似“检测报告一年内必须启动临床试验”就是法规要求,不满足就无法进行批准。临床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最终医生使用,患者接受可能产生的风险。
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不管从事的是研发、生产、法规、质量亦或临床,从事医疗健康工作,都需要怀着对生命、对法规的敬畏之心来完成岗位的使命。因为我们生产的产品,下一秒甚至可能决定病人的生与死。
即对产品的安全有效性要有非常周密的逻辑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法规为何提出这样的要求,检验测试的项目为何无法合格,临床统计方案设计是否合理,设计输入输出是否可追溯...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存在的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的识别、解决,与临床受益比是否可接受,与同类产品是不是与时俱进。
不管是公司内部跨部门的沟通、收集、规范资料,还是外部对政府机构、临床单位、同行、CRO的请教、解释、说服,察言观色,信息确认,都需要一定的技巧。
注册人员作为公司的“耳目”需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提前嗅到药监局的法规趋势,做好战略部署。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做产品。希望慢慢的变多国产企业能标准法规制定的话语权,创新、领先的技术,少做3C产品,即China Cheap Copy。
注册人员对于产品的技术、检测、过程控制、临床评估等资料高效的汇总到一起,从而更直接、有力的说服对外沟通,加快审批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