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守护平凡而温暖

  在512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护理领域中默默奉献的特殊岗位工作者。他们或许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但他们的工作却至关重要。他们或许是介入手术室里的“铅衣战士”,或许是消毒供应室里默默无闻的幕后天使,或许是守护在新生儿保温箱边的“临时妈妈”,又或是无影灯下与医生并肩作战的白衣天使他们在特殊的护理岗位上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他们的故事虽不广为人知,却同样感人至深。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护士长郭朝金:看“脸色”行事的“婴语翻译官”

  有的人喜欢春日里树叶婆娑的声音,有的人喜欢大自然中欢快的虫鸣,但于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护士长郭朝金而言,世间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新生儿发出的第一声啼哭。

  今年40岁的郭朝金,从大学毕业开始,就从事新生儿护理工作,至今已有16年。从新手护士慢慢成长为护士长,16年的护理生涯,让她学会了如何更加专业、耐心地护理患儿。

  “金眼科,银外科,哭哭啼啼小儿科”,这是医疗界流传的一句话。相比儿科,大孩子会说话、懂表达,新生儿的唯一“语言”,只有哭闹。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新生儿护士必须懂得察“言”观“色”,看娃“脸色”行事,能够说是“婴语翻译官”。

  “每个宝宝都是一家的天使,他们出生后就见不到父母、家人,我们就是他们的临时妈妈,要把他们看护好。孩子不会表达,不要紧,只要用心观察,就能精准掌握每个不太会说话孩子的意图。”郭朝金说,新生儿科护士不仅要当好新生儿宝宝最坚强的“守护神”,也要当好孩子爸妈的“定海神针”。

  郭朝金在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护理上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在新生儿的中心静脉置管工作上,她绝对是一把好手。

  “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就是置管一次成功,不让孩子反复遭罪。”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郭朝金不仅在省内参加置管学习,还特意到广州参加专业培训。每次穿刺前,她都会把新生儿置管的所有流程、需要注意的几点、并发症等理论和操作要点等反复默记,在脑海里一遍遍重复每一个动作。“这是生命的重托,我不允许自己有任何失误。”郭朝金说。

  为了提高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郭朝金经常组织科室置管小组成员加强业务训练,把这些人员全部输送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参加培训与考核,培训出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全面承担起医院的置管任务。

  作为一名每天和新生儿打交道的护理人员,在郭朝金的职业生涯中,她护理过很多让她印象非常深刻的患儿。其中一例让她久久不能忘怀。她们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全科室共同努力参与救治了仅24周胎龄、体重只有780克的一名早产儿。

  “这名早产儿自出生起就面临着重重生命挑战,由于胎龄过小,孩子的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需要依靠呼吸机来维持生命。”郭朝金说,科室的护士们从孩子住院的那一刻起,就全力以赴。从最初的呼吸机支持,到逐渐撤机,再到孩子的成功喂养,每一步都凝聚了医护团队的心血和智慧。

  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为郭朝金和她的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也让她们对生命的顽强和无限可能充满了感慨。“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奇迹,都可以让我们用尽全力去守护。”郭朝金说。

  他们是全能护士,为了精准识别、递送上万件手术器械,规范使用百余种仪器设施,熟悉近千种手术,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培训和锻炼;

  他们是“月亮天使”,顶着月亮上班,踩着月光下班,只有上班的点,没有下班的点;

  鲜有患者家属明白他们的名字,即便站在患者面前,彼此也不认识,更不明白他们付出了多少。

  他们就是手术室护士,海口市人民医院的手术室护士长王波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自1997年8月,王波就进入海口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工作。多年来,她带领着一支专业的护士团队,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我们的工作,容不得一点马虎。”这是王波的口头禅,也是这句话,时刻警醒她和身边的护士,认认真真地对待手术室里的每一个细节。

  “手术室护理与其他护理领域相比,具有其独特性。”王波提到,手术室的护理工作需要和各个临床科室、设备科、输血科、供应室、病理科、后勤管理部门、信息科等密切联系,物资供应、人力安排、设备使用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梳理顺畅才能完成手术的配合。

  作为手术室里的一名“大管家”,王波必须每天提前到达科室,根据手术安排,进行相应准备,包括静脉留置、麻醉配合、仪器准备、手术配合等。术中输血、病理标本送检、观察病情,术后转运交接等,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准。为了更好的提高病床周转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手术室护士加班是常态,而高强度、快节奏也慢慢的变成了他们的工作日常。

  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27年,王波也曾感觉到累,却从未厌倦过,“这是治病救人的工作,我们的每一分付出,都可能挽救一条生命、一个家庭。”她说。

  几年前一个平静的夜晚,正在值班的王波接到一通急促的电话。“护士长,现在有个肢体断离伤的患者,出血很多,情况危急。”电话那头传来了焦急的声音。王波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赶往手术室。面对患者肢体不断外涌的鲜血,她迅速进入冷静和专业状态。

  在王波的指挥下,手术室变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战场。护士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取血、输血、抽药、给药、物资准备、器械准备、手术配合等工作。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职责,每个动作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

  经过数小时的紧张手术,患者的情况终于稳定下来。当手术结束时,大半个夜晚已逝去。虽然疲惫不堪,但王波和小组成员们的心中充满了欣慰。

  作为护士长,王波很看重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为此她还不停地改进革新工作方法,比如定期让护理人员参与到质控分析工作中,逐步的提升护士们察觉缺陷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护士节到来之际,王波也只有一个心愿:愿所有的抢救都能成功,愿每一位病人都能康复。

  在医院中,有这样一个部门,它不直接面对患者,却与每一台手术、每一次治疗的安全息息相关。它就是消毒供应室。

  在消毒供应室里,还有这样一群忙忙碌碌的幕后英雄,他们每天行走在细菌和消毒液之间,他们的每一次工作,都是为了创造无菌条件。海口市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副护士长陈艳玲就是这里面一位。

  有22年医务工作经验的陈艳玲过去在手术室开展护理工作,最近2年,她加入了消毒供应护理团队。

  “消毒供应室是一个医院的心脏,是一个吐故纳新,提供医疗器械、器具,保障医疗物品及时供应的部门。”在陈艳玲眼中,消毒供应室是平台科室,更是医院感染防控的焦点和重点。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消毒和灭菌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她介绍,消毒供应室是医院内承担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消毒供应室日常的工作就是回收、分类、清洗、干燥、消毒、包装、灭菌和发放物品。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的工作,却和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息息相关。

  器械不太会说话、不会提醒,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只可以通过细心、耐心、专心来把握好每一个细节。他们每天给器械“检查身体”,查看它的身体情况如何,若无法正常工作,是需要“退休”还是“维修保养”,这些全都需要他们做出专业判断。

  让陈艳玲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不久前,部分自动清洁洗涤消毒机清洗后的器械出现了大面积的白斑,似水垢又似油斑,严重影响了清洗质量。

  “如果这样的一个问题不解决,后续的任何工作都是白做。”于是,陈艳玲带领团队开始了抽丝剥茧的排查。

  在排除了人的因素和设备因素后,团队将目光转向了水质。他们对水处理系统的入水口、出水口、终末漂洗出水口的水质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电导率、微生物含量等指标均超标。团队在对水处理系统的滤过膜和滤芯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虽然离设定的更换时间还有4个月,但滤芯和滤过膜已然浮现了问题。更换滤芯和滤过膜后,器械的清洗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白斑问题得到了完全解决。陈艳玲激动地说:“看到检查结果及清洗结果那一刻,感觉像完成了一项重大的实验。”

  长久的工作经验积累下来,让陈艳玲经常感慨,“每一名消毒供应人员都得是一个杂家,科室里的人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十分普遍,这需要每一个人都时刻强化学习。”

  作为医院里的幕后英雄,公众鲜少关注他们,但人们深知,医院少不了他们。“我们要用最专业的态度,面对每一次工作。”陈艳玲说。

  穿上20斤重的铅衣,系上专业的防辐射铅围脖,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常用药品及抢救药品的备用情况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放射介入室里,介入护士张月正在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由于大多数介入手术都要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的指引下进行,面对带有X射线斤重的铅衣,是他日常工作的“标配”。

  对许多人来说,“介入”这个词十分陌生。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快速进步,一些曾经一定要通过开胸、开颅手术来治疗的疾病,如今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等高档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就能解决,这种介于用药与开刀之间的先进微创治疗技术就是介入治疗。介入医学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目前慢慢的变成了与传统的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为急危疑难疾病的治疗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在介入治疗团队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工作在治疗台前,做医生的“左膀右臂”;他们身穿铅衣,多年如一日负重前行,为患者打通生命通道。他们有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介入护士。

  张月坦言,在正式成为一名介入护士之前,他对这个科室的了解约等于零。新的学科,新的环境,新的技术,初入介入室的张月曾陷入迷茫与担忧,“介入护士主要是做好手术准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但不同手术使用的耗材、药品和设备是不一样的,光是耗材就有上千种。”张月介绍,介入室面对的是全院所有科室所开展的介入手术,尤其是夜间手术和急诊,突发情况多,护理人员加班加点都是常事,值班的时候更是没个准点。

  不同于临床护理和手术室护理,介入护士更像是“六边形战士”,不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强的应变能力,还要具备娴熟的抢救技能。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张月成长为科室的业务骨干,对每一台手术的每一个步骤和操作配合都熟记于心。在手术室里,他总能当好医生的“第三只手”和“第三只眼”,与医生密切配合,共同为患者恢复健康而努力。就在几天前,正在值夜班的张月接收了一名急诊出血患者,患者被送到手术室时已经处于意识丧失状态,并且在几分钟内病情急速变化,心跳呼吸出现暂停,情况十分危急。张月熟练地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经过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电除颤、输血用药等一系列措施,最终使患者恢复了意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逐渐恢复稳定后,张月又第一时间做好各项术前准备,迅速穿好厚重的铅衣,配合手术医生进行介入手术栓塞治疗止血,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一台手术下来,张月和同事铅衣内的衣服已经湿透,“穿上铅衣体力消耗非常大,但是看到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化险为夷,感觉很自豪,非常满足。”

  介入护理团队面对的患者病种多,病情复杂,工作量大。除此之外,作为介入护士,他们还需要面对这份工作的“附属物”电离辐射。尽管身上的铅衣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阻隔辐射,但长期在射线环境下工作,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血液疾病、DNA损伤、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癌风险增加等等,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对他们而言,身上铅衣的分量,是生命的重量,也是患者和家属殷切的期望。

  谈到从医的初衷,张月有些感慨。出身医学之家,他从小就对医生救死扶伤耳濡目染,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医学专业,如今已经在介入护理的岗位上奉献了9个春秋。虽然相对于医生而言,介入护士往往是“隐形”的存在,但是每每与时间赛跑,一次次从“死神”手中将患者拉回来时,那一刻的成就感早已超越连续作战的疲惫。“只要患者健康,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张月说,就算不站在聚光灯下,他也会做那个提灯的人,继续披甲执锐,做一名“铅衣战士”,守护好每一位患者。

  6月7日,以畅潜蔚蓝,拥抱海洋为主题的2024年嘿,潜水吧!分界洲岛潜水主题系列活动正式...

  6月8日,正值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口金贸文华菜市场非遗生活周盛大开幕。本次活动为期三天,将为...

  32支球队已经抽签分组完毕,将于6月12日在友谊·南海城南广场率先打响篮球第一战,驰骋篮下,...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中、高考不仅是知识的比拼,也是一场体力战,因此考生的营养问题愈显...

  血管舒缩症(VMS,又称潮热和/或盗汗)是绝经期女性中最常见的主诉之一,潮热从头部、颈部、胸部和上...

  海南的热带雨林早已进入雨季,夜幕降临,雨林里也逐渐热闹起来。2024年6月4日晚,在海南热带雨...

  儋州粽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品质量的保障。儋州市粽子协会会长简国平介绍,该协会鼓励企业积极研...

  目前项目现场实施工程人员约130人,大型机械有5台塔吊、5台挖机。项目预计在9月30日前完成主体塔楼出...

  红领巾暑期公益性托管项目是依托琼海市青少年文化宫、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社区阵地作用,从...

  大家好,我是明代海氏族谱木刻版。海氏是明代誉为忠绝的名臣——海瑞的宗族,而我正是...